筆者曾經輔導過一家大型的美資印刷企業,當時這個企業的老總David就說過:“我們印刷行業是夕陽行業,從發明印刷術就一直存在中國這個行業但是管理卻仍然是以前的模式,沒有改變。如果還不變革的話,真的變成夕陽行業被淘汰了。” 精益生產是幫助印刷企業邁向成功,走向卓越的管理工具。
印刷行業的生產制造特點
1.以設備為主的離散型制造業,生產過程在印前和印中以設備為主,印后以大量手工加設備混合的加工形態。
2.印刷生產工藝路線長,路線上所需要的設備和人的作業繁多,而且工藝路線較難更改,必須按施工單組織生產
3.印刷出的成品只能專屬于某客戶,不像其它行業有共用性,不能更換和處理
4.產品種類繁多,定貨量無論大小,都要分別完整對待,排產、生產計劃安排和核算工作量大
5.印刷生產的生產周期長,印前,印中和印后的協調生產困難,因此各工序的半成品一直是堆積如山。
6.印刷生產形態基本上是批量生產,半成品和成品庫存大。但客戶個性化要求高,產品要求時效性高,若不能按期交貨可能使產品報廢,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7.原材料成本比重高,對原材料的采購管理及整體供應鏈管理要不斷改進才能降低成本。
精弘益咨詢認為以下的精益工具可以在印刷行業的應用
1. 建立基本的精益改善文化
導入精益生產工具的培訓,同時開展各種各樣的精益改善活動,逐步把精益工具帶來工廠。讓管理者和員工明白什么是浪費,然后用精益的工具來消滅浪費。堅持不懈的把發現和改善浪費意識建立在員工的日常工作中。
2. 5S活動
因為印刷行業比較傳統,多是由師傅帶著徒弟的模式走過來的,經過了這么多年,這種模式未見出現過什么問題,在工人眼里,能生產出產品才是正道理,而放棄寶貴的時間去搞衛生,是很多員工不能理解的。怎么辦?放棄還是堅持?這就是發揮管理者管理才能的時候了,一個管理者如果能處理好這一問題,那么他在精益生產的路上就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5S的最終目的是:區分正常和異常,把異常顯現出現來。
3. 標準化
印刷企業中的印刷作業特別在顏色的控制上,基本是儀器輔助和個人的經驗結合而進行調整操作的。因此形成了機長不愿意傳授經驗給副手,造成操作經常沒有標準化程序。要改變現狀首先就是將師傅帶徒弟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人才可系統培養的模式。簡單的說,做一件事情因人而異可以有多種辦法,但要把最優的,最能保證質量和效率的方法固化下來。讓每個人的方法都是最高效的,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讓生產變得可控,企業也不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師傅而犯愁了。
4. SMED快速轉款
越來越多的品種,使我們不得不拋除不愿意切換的惡習,從大批量的生產轉換為小批量多批次的流動化生產,從而滿足客戶方越來越多的變化需求。快速轉款這也是印刷企業的重點推進項目之一。現有的流程在轉款時,分工不明確,作業不均衡,內外部作業也沒有區分,外部作業也沒提前準備。因此轉款的時間非常長,浪費極大。
實現快速轉款技術分為以下步驟:
內切換的改善方法:
外切換的改善方法:
5.設備管理(TPM)----提升設備的可動率
人可以根據知道方法做事,但是設備有問題必然會影響整個生產的進行,擾亂整個生產計劃,因此必須要有完善的設備保養計劃和方法。TPM是唯一能解決設備問題的精益工具。
TPM推進的方法如下:
1) 建立設備故障記錄、統計和分析體系;
2) 健全設備的維護保養和自主保養體系;
3) 建立設備的電子臺帳記錄與分析系統;
4) 建立設備改善的平臺
6.小批量流生產線----生產的全面流動的實現
工廠重新布局,打破功能式布局,建立連續流。此舉大大縮短了制造周期,有效地降低了在制品庫存,同時提高了準時交貨率,開展小批量流的方法如下:
1) 分析產品工藝要求和環境要求;
2) 印前和印刷工序進行單件流實施,印刷機和版房可以通過看板的拉動來指示版房出版的順序和量。
3) 在后工序里的作業,可以實施單元線來實現小批量流,從而提升效率,提高生產線的靈活性。
7.完善PMC生產計劃系統,使其可以靈活快速地進行訂單和生產管理。
設置每道工序的標準加工工時和準備的前置時間;在接到訂單后,把它轉成生產訂單和工序計劃單,并指定工作中心生產,設定好加工工時,這樣在生產計劃系統中,就可以按工作中心來進行編排生產計劃.如果要進行插單作業,也可以很靈活地進行,并可以以甘特圖的方式把生產計劃直觀地體現出來,如有問題再修改生產計劃。
最后衷心的希望各印刷企業導入精益生產成功,成本更低,生產更具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