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首頁 > 首頁欄目 > 電子期刊 >
    第2645期【精益生產咨詢】7個維度理解質量! 發布時間:2024-11-15        瀏覽:

    7個維度理解質量!

    導 讀

    質量這個概念,ISO9000標準發布后,基本上每一個版本都要對它進行修訂,每一次修訂,都使這個概念更準確和精練。

     

    ISO9000系列標準的定義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但帶來的問題,是我們在宣貫標準的過程中,一般員工對質量的概念不好理解。

     

    對質量的理解,應著眼于以下七個方面:

     

    Part 1

    要求的三個方面

    要求包括:

    明示的,也就是提出明確要求的如合同、標準等。

    通常隱含的,也就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要求,但已經是俗以為常,大家公認的。

    比如我們在購買食品時,一般不會提出不能影響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但大家都知道,購買食品絕對不能影響身體健康。

    必須履行的,符合法律法規和社會責任要求。

     

    Part 2

    質量屬于歷史范疇

    在一般情況下,質量屬于一種歷史范疇,因時而異。也就是在不同的階段,人們對質量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對于豬肉的質量來講,每個特定時期,人們對質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六十年代人們的要求是肥的好,八十年代的要求是瘦肉好,再后來人們就要求購買排骨了。

     

    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作為組織,必須理解并在自己的產品實現過程中做到這一點,定期對自己的產品進行評審,體現顧客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才能不斷滿足顧客的要求,保持自己產品在市場上經久不衰,而不是曇花一現。

     

    這也就是ISO9000系列標準中"產品和服務要求"所規定的要求。

     

    Part 3

    顧客的要求關聯質量特性值

     

    一般情況下,我們根據特定的規則,把顧客的要求轉化為特性,這就是質量特性值。如性能、壽命、安全性、可靠性、服務等。

     

    就拿酒來說,人們的要求無非是“好喝、無毒”,而我們就在生產和經營實踐中,把它轉化為多種感官指標和理化指標,在理化指標中,又規定了特性指標和衛生指標等。

     

    在這里要注意,質量特性值并不完全是顧客要求的質量(適用性質量),它往往是組織為了方便檢驗而轉化的(符合性質量),它與顧客的要求,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別。

     

    因此,產品標準應該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和顧客的要求進行修訂。

     

    Part 4

    質量具有相對性

     

    不同的國家、民族、消費群體,對質量的要求不同。

     

    對于這一點,質量管理大師朱蘭對質量的定義,更便于我們理解:產品的適用性。我們常說的要對產品進行市場定位,就是基于這個理念。

     

    在市場調研中,應考慮對不同顧客群的需求欲望進行分層,也就是對消費群體定位,這樣的調查結果,才能符合實際情況,也才能為決策提供依據。

     

    所以,我們對質量的評價,應該是是否滿足要求(適用性質量),而不是合格與否(符合性質量)。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往往用符合性質量,代替適用性質量,這是一些組織在認識上的誤區。

     

    應該認識到,合格產品不一定是滿足要求的產品,合格率的高低,也不完全能夠證明組織產品質量水平情況。

     

    作為企業來講,就是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技術標準(使符合性質量與適用性質量的差距盡可能?。┮詽M足市場變化。

     

    組織在標準化過程中應采用國際標準,也就是使符合性質量水平,具更大范圍的有適宜性。

     

    Part 5

    批和單位產品的質量水平

     

    在組織的實際生產活動中,應該注意區分批質量水平和單位產品的質量水平。

     

    在組織生產正常的情況下,一般采用抽樣檢驗的方法,來判斷組織產品生產的總體情況。

     

    一般人們也用合格率的高低來證明產品質量的好壞。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當然,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假設該組織的符合性質量與適用性質量相等或者接近。

     

    他們起碼犯了兩個方面的錯誤:

     

    1、抽樣產生的結論是批產品的合格率,也就是合格批。在合格批中必然存在不合格品,因此,交付后的合格批中存在不合格品是必然的。

     

    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確定一個適當的、供需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合格率,在組織生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交付中的不合格品降到到最低,這就是抽樣檢驗中的“可接收質量水平”。

     

    2、既然采用的是抽樣檢驗,必然存在兩種風險:即生產方風險和使用方風險。

     

    生產方風險,就是由于抽樣的局限性,把已達到可接收質量水平的產品,當成不合格批而拒收,使生產方受到損失。

     

    使用方風險的情況正好相反,導致把不合格批當成合格批接受,自己受到損失。

     

    我們要采用盡可能合理的抽樣方案,將風險降到最低。

     

    所以,合格率的高低不能證明產品質量的好壞,這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

     

    在抽樣方案基本合理且過程穩定的前提下,合格率只是反映該組織的過程能力。

     

    Part 6

    全員參與

     

    取得滿意的質量,需要組織所有人員的共同努力。

     

    好的產品是設計、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產品經過“設計、生產和使用”三個階段,與它對應的質量也有“產生、形成和實現”三個階段。

     

    所以,ISO9000標準中的七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全員參與”,目的就是組織全體人員,都參與到質量活動的全過程中來,保證質量“產生、形成和實現”各個階段都能滿足顧客要求。

     

    Part 7

    相對質量水平越高越好

     

    也就是說,產品質量不是越高越好。

     

    為什么呢?我們知道,搞質量是要花錢的,但這個錢能不能花,花多少,就大有文章可做,這就是質量成本、財務測量問題。

     

    在理論上講,好的質量水平,應該在質量成本曲線和質量收益曲線距離最遠的那一點,也就是產品實現這個過程中,輸出與輸入的比值盡可能大。其絕對值就是組織的利潤。

     

    總而言之,在質量問題上組織必須按照“過程方法”的原則,保證在產品質量的投入和產出方面,有一個適當的比例,才能以最小的投入生產出滿足顧客要求的產品,也才能使組織的產品,在市場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国产三级316影院在线|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不卡|欧美 综合 社区 国产|日本XXXXX黄区免费看动漫